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工作动态

龙南市积极探索文明实践“错时延时”服务改革

作者:黄清清 发布时间:2025-08-11 信息来源: 市委宣传部

龙南市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普遍存在的开放时间与群众空闲时间“时空错位”、服务力量不足、活动吸引力弱等问题以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行文明实践阵地“错时延时”服务改革,覆盖全市50%的文明实践阵地,有效破解“铁将军把门”困局,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大门常开、内容常新、活动常态、群众常来

在时间上延伸,破解“时空错位”困局,让服务“随时在线”。为精准对接群众“上班时间没空来,下班时间没处去”的现实矛盾,龙南市创新构建“错时延时”开放模式。一是推行“假期错时”服务。聚焦“老少青”“上班族”“学生党”等不同群体需求,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期增设开放时间精心打造“暑期课堂”“翰林书法”“葫芦丝演奏”等公益课程。如杨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每年寒暑假期开设“诗书太平”书法公益课程,解决了儿童假期“无处去、无处管”的难题目前,已累计开设6个大类、11门课程、78个班次,累计服务儿童4200余人次。二是实施“夜间延时”服务。践行“群众下班、服务上线”的理念,各文明实践阵地根据辖区居民夜晚出行习惯,明确具体的开放时间段,制定夜间服务清单依托“青年夜校”“健康夜市”“夜电影”等丰富载体,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文化展演等夜间活动实现每周单个实践中心(所、站)平均延长服务15.5个小时,活动参与群众平均增加220%,进一步丰富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三是拓宽“预约”新渠道。实行“线上+线下”双轨预约通道,在阵地显著位置和线上平台公示活动计划和预约电话,建立预约台账,接受群众对活动场地、主题类型等事项的预约,有效处理好个性需求和普遍需求的关系。“预约机制”实施以来,累计接受预约订单600余个,服务7800余人次,推动文明实践服务供给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在力量上聚合,破解人力不足瓶颈,让队伍“多元协同”一是构建“专职+兼职+社会力量”互补体系明确由专职文明实践员负责日常管理统筹,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作为兼职力量实行“AB岗”互补机制,确保假期和夜间服务岗位空缺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日文明实践员”,鼓励有特长的群众作为文明实践员的补充队伍参与轮值建立“龙小南”文明实践人才库,吸收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阅读推广人等120余名文艺文化人才入库壮大服务队伍二是强化“导师帮带”与能力提升积极对接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引入宣讲、文艺、非遗等领域省级导师资源,在实践中心设立“名师工作室”。实施“1+5+N”导师带徒计划,每名文化导师结对5名骨干,骨干再辐射带动N名乡土能人,通过驻点指导定期巡讲线上培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三是落实礼遇政策”激发活力。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积极对接文旅、商务、金融等部门资源实行“积分赋能+信用增值”双重激励制定《龙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考核激励办法》,明确积分获取标准和兑换规则,如志愿服务时长及成效转换成积分,凭积分可兑换龙南市域景区门票、商家折扣等。年度优秀志愿者可享受贷款授信、利率优惠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近年来全市共拨付志愿服务奖补、扶持资金30余万元,惠及志愿者2800余人次,有效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在供给上升级,破解“供需错配”难题,让活动“精准对味”一是推动“阵地共享”扩容增效深化文明实践校地协作,推动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等一批高校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实现“阵地联通、人才联育、活动联办”。与辖区内50余个社会团体、协会、志愿组织等签订阵地共享协议整合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文化馆、妇女儿童中心、民间文艺协会基地等7大文明实践资源,拓展阵地领域,充实服务资源。二是实施“群体定制”精准服务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实施一系列分众化、精准化的服务举措,确保每个群体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帮助与关怀。针对老年群体,联动赣南医科大学资源定期开展“健康乐享汇”活动,开设健康讲座提供假日银龄陪护,覆盖中医养生、慢性病管理、急救技能、智能设备使用等实用内容;针对留守儿童群体,推出“周末成长营”“暑期研学行”,融合课业辅导与非遗体验;针对妇女群,开设夜间家政服务、手工加工、电商直播客家米酒酿造等技能培训班针对青年市民,结合省级文化导师资源开设理论宣讲指导、文艺活动创排、新闻写作培训等活动,帮助青年群体提升职业技能三是深化“点单服务”闭环机制畅通群众需求表达渠道,实现精准服务。通过线上平台、意见箱、网格员走访、座谈会等多渠道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闭环机制,让文明实践实现“精准滴灌”。结合时令变化本地文化及需求,推出便民系列、农趣系列、节日系列等多元化的群众性活动,联合本地特色开展“龙南好声音”、客家山歌大赛、龙船盛会、四季村晚汉服文化节、围屋龙舟宴、非遗巡游等系列活动180余场,惠及群众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