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兴起是近年来国内外热门话题之一,这种以小型经营为主的商业模式也给就业、创业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我国,地摊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淄博地区,烧烤地摊成为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面临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龙南本地的实际情况,探讨当前地摊经济发展遇到的障碍问题及期盼建议。
一、 发展地摊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行业规范化。地摊经济在发展初期,组织规模小、市场无序、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会构成产业的垂直分散,从而对行业规范化发展产生制约。现阶段,地摊小商铺管理的严格程度有待提升,一些摆摊者没有证照、没有证明、无经营税务登记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缺乏集中性经营场所,城管划分的地摊区域仍较为分散。
(二)地摊经营者与监管部门的关系还需改善。本地地摊经营者和监管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一些摆摊者对地摊管理方面的政策不了解或存在误解,监管部门的一些管理行为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现象,导致了管理效果不尽人意。
(三)收入水平低下。一些地摊经营者在摆摊的同时,劳动强度很大,工作环境也不好,自身的经济收入显得微不足道。直接导致这样现状的原因是,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不断攀升,加上政策不够支持等因素影响,让一些摆摊者收益异常低下。
(四)存在卫生环境问题。有一些地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卫生环境问题。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有些摆摊人口较多,市场环境和管理存在缺陷,部分地摊无法建立有效的防疫和卫生体系,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保障上的隐忧。
二、促进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有序布局。把地摊经济同城市总体布局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夜市、摊位,科学分类设置,尽可能结合区域、街道功能布局设置地摊经济场所。建议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发布“摊区地图”的做法,按照区域布局、街路分类、交通状况等,划定流动商贩允许经营区、限时经营区、禁止区,向社会公开发布。可以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空地,设立市集、特色跳蚤市场、闲置物品交换市集等,在一些街道划定区域允许周边农民农副产品的自产自销,同时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以便管理。
(二)卫生管控,加强保洁。有针对性加强保洁工作的频次和力度,维护市容环境秩序。要会同属地街道等单位加强环境卫生监管,引导流动商贩、个体商户强化环境卫生责任意识,履行保持环境卫生义务,并及时跟进市政环卫保洁和收运垃圾等工作。
(三)柔性管理、精细服务。地摊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其既活跃市场、拉动消费,又能达到安全、健康、整洁等要求。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实行人性化管理。二是规范管理和执法方式。在严管消防安全、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文明市容的同时,开展多种服务指导,加强疏导引导,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慎用、限用扣押、罚款等处罚措施,杜绝粗暴执法。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以警告、劝离为主,允许小型货运车辆在路边短暂停靠装卸货物,探索汽车后备箱式地摊街区,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便利。三是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好管理服务和卫生保洁方案,对摊点摊区设置、商贩摊主清洁卫生、群众投诉、摊区安全防护等问题做细化管理。可实行摊位报备登记制度,对摊贩进行必要的约束。引导社会组织、专业公司参与地摊统一经营与管理,尝试让社会组织和专业公司成为地摊协调管理的主体。
(四)加强引导,释放活力。一是将地摊经济与龙南特色产品促销推介相结合,组织企业设置产品展销展示点。鼓励企业研发适销对路、适合地摊经济销售的新产品。鼓励企业、商贩在其他城市的地摊点展示销售产品。二是将地摊经济与引导消费政策相结合。我市出台了引导消费、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放了消费券。建议把这项政策延伸至扶持地摊经济的过程中,可利用公共财政负担管理支出、卫生支出、水电费支出、提供必要硬件设施等。鼓励街道、社区主办地摊经济,动员辖区困难群体参与并免除各类费用。开发公益性岗位参与市场管理,把拉动消费和扶贫济困相对接。
(五)挖掘潜力,融合发展。将地摊经济与夜经济等发展相结合,统筹利用好现有露天市场摊区,做到应开尽开,并结合实际,允许合理延长经营时间,从时间和空间上保障和促进流动商贩经营。从六月份开始,全省各地进入旅游旺季,应深度挖掘我市文化旅游中的消费需求潜力,做好特色美食街区和夜市经济发展。合理布局夜经济集聚示范区,举办夜间经济主题活动。也可将本地特色和风土人情融入夜市经济和地摊经济,通过发展风味饮食、特色文化展演展示等,让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更具有本地特色。扶持“小店经济”,优化“小店”准入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支持餐饮类门店增加夜宵品类和休憩场所,增加消费者逗留时间。
(六)因地制宜,避免跟风。许多地摊是经过较长时期自发形成的,夜市也与城市管理和旅游发展需求相关联,有自身的规律。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在指导各地开放公共空间、设定经营场所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配置资源的因素,要考虑人流、交通、市场容量等因素,做好预测,稳步推进,对传统地摊、现有夜市做好扩容、提升和便利化改造,防止遍地开花,避免跟风,避免“有摊无客”、“有市无人”的现象。
(七)自产自销、助力扶贫。积极利用地摊经济促进农产品的自产自销。目前,全省各地开始进入本地瓜果和蔬菜的产销旺季,除了批量外销和客商收购之外,还有很多小规模种植户面临农产品自产自销的问题。管理部门要主动上门服务,开辟农产品自产自销的绿色通道,在主城区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增加农产品产销摊点的设置,加强服务,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让政策更好惠民便民,助力脱贫攻坚。
(八)科学管理,保障安全。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不可缺位。可将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地摊经济,例如以分片区、分业态和分时段的方式,对地摊经济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餐饮密集处多加强卫生力量,商品销售点提供治安巡查。善用互联网,把资质申请、公告查询、税务申报等各环节集成到手机APP上,方便地摊经营与管理。通过智慧城市手段精准追踪地摊业态、人口热度和人流集聚情况,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小商小贩联合会,可依托社区创业协会,对小贩进行日常管理和引导。也可建立地摊管理员队伍,由摊贩缴纳一定的摊位费用,由管理员队伍进行日常的清扫和维持秩序。要为地摊经济打造安全安定的治安环境,摸清地摊市场底数,科学设置安全设施,强化巡逻管控力度和巡逻频度,提升经营者消费者的安全感。加大路面勤务安排和警力配合,加强摊区及周边交通疏导,维护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