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统筹推进人才引进与编制管理,探索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有效管好盘活全市编制资源,实现编制资源持续周转、循环使用,有效破解了编制资源配置固化以及编制资源配置“无编可用”和“有编无用”并存的“老大难”问题。
一、挖潜整合集中“注池”。以主管单位所属、代管事业单位或直属事业单位作为被周转单位,将“碎片化”的事业编制集中聚合,形成具备一定存量的事业编制资源库。既做到总量控制,在上级核定的市级编制总量内进行调控管理,不突破编制总量、不自设编制类别、不改变编制性质,又做到科学调配,根据单位编制情况明确编制数和周转数量。其中,空编4名及以下核定事业编制6-30名的周转出1名,31-60名的周转出2名,60名以上的周转出3名。
二、保障重点有序“出池”。专门制定《市直人才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试行)》,共统筹了116名事业编制,纳入编制周转池统一管理,周转编制主要用于保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民计民生等领域的编制配备,以及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补充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并拟定年度用编控制计划,按照年度用编计划进行科学调配,有效实现编制资源跨部门、跨行业统筹管理和动态使用,把编制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
三、灵活调配科学“用池”。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原则,周转编制灵活统筹调配使用,根据周转编制使用情况和部门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明确分配周转编制的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使用周转编制人员自然减员或调离用编部门的,及时收回其所用编制;试用期满后,对应人才编制收回,收回的人才编制仍纳入市人才编制周转池,继续周转使用。通过灵活收放,持续为事业编制周转池注入“源头活水”,让周转编制“管得住、转得活、用得好”。
四、加强监督严格“管池”。健全完善事业编制周转池的配套制度,针对周转编制建立台账管理、动态调整、实时跟踪等多项制度,明确了周转编制的使用原则、条件、程序、消化期限等具体措施。对于调配使用的周转编制,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中的用编单位账户下单列统计,做到人编对号、专编专用,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评估,充分发挥其保障重点、缓解亟需、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作用。(蔡宇星 廖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