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依据自身资源特色,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核心,积极投入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近年来,龙南市文广新旅局以“四个推进”、“四个建设”推动非遗传承,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非遗文化传承,赓续客家文化根脉。
一、“四个推进”积极开展非遗传播活动。一是创新推出“非遗+景区”模式,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将非遗项目植入以关西围、虔心小镇为代表的的景区,通过修建承艺坊、非遗展示馆、非遗工坊等方式,有效的推动了非遗项目与景区的化学反应,使传统非遗项目再焕生机。二是大力推进非遗进乡村进社区。在正桂村完善和新设了龙南香火龙、龙南客家婚俗、龙南传统小吃制作、客家(杨村)米酒等7个传承所和工坊,成功打造了正桂非遗村落非遗品牌。黄花湾、芷溪谷等乡村同步推进非遗传承所的设立,并将传承所与市民乡村亲子研学相结合。三是坚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龙南龙师附小、第四中学、实验中学设立了校园延时服务非遗课堂,通过定期给学生授课、知识讲座、图片展示、项目展演等形式,从小教育培养孩子认识了解本土文化,热爱非遗,树立文化自信,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做普及传播。四是“以补代奖”推进非遗进商圈。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会,让龙南客家米酒、客家织带、传统小吃等非遗产品面向市场;另一方面推出专项非遗产品优惠卷,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让更多市民购买和了解非遗产品。
二、“四个建设”积极打造非遗传播阵地。一是积极建设龙南关西村和虔心小镇非遗小镇。以“非遗+文旅”为路径,打造了龙南关西村和虔心小镇非遗小镇,促进非遗保护与村落保护、研学旅游、节庆宣传、舞台演艺和文创产品等方面的融合。二是积极建设传承所,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加快非遗传承所的建设,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工作。目前,龙南市共设立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省级)、龙南客家山歌(省级)、赣南客家围屋习俗(省级)、龙南香火龙(省级)、太平堡龙船会(省级)等15个非遗传承所。三是积极建设非遗展示馆。世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作为第三十二届世客会重要参观点,参照国家一级馆标准打造,展馆面积近一万平米,建成后可以全面展示赣南客家非遗项目以及闽西粤北客家片区的非遗文化,大力推动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四是积极建设非遗就业工坊。深度挖掘非遗项目延伸产品。以非遗项目为基础,依托景区、企业设立了虔心小镇非遗工坊、太平堡酒业有限公司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