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 基层党务

龙南镇:执党建引领之笔 绘乡村振兴之卷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2-22 信息来源: 龙南镇

  红岩村位于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东北部,辖区面积26.37平方公里,下辖村民小组9个,总户数615户,人口2537人。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46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红岩村红色资源丰富,有1932年水口战役后红军休整时留下大量红军标语的烟园围,有1935年红军与敌人浴血奋战的金盆山战斗旧址,还有在金盆山战斗后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月屋围,2021年8月获评江西省第三批省级红色名村,是目前龙南市唯一一个省级红色名村。近年来,红岩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理念,以党建之笔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强基固本,让支部“强”起来

  乡村要振兴,组织振兴是基础。红岩村党支部三措并举着力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以换届为契机,全面优化“两委”班子结构,现有支委委员5名,平均年龄39.6岁,其中女性2名,全面提升至大专以上学历,实现了学历显著提升、女性占比上升、年龄明显下降的“两升一降”,村干部活力、创造力明显提升。二是强化阵地建设。扎实开展党建“三化”提质增效和质量过硬行动,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并整合各类阵地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并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广场,让村部和广场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和便民休闲的好去处。三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产业兴旺,让底子“厚”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红岩村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传统村落游等为一体的多元旅游产业。一是红色产业打造。红岩村党支部依托烟园围、金盆山战斗旧址、月屋围等红色遗址,精心打造了烟园围红军标语陈列、金盆山战斗旧址及金盆山战斗历史陈列,并结合围屋修缮、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引进丰富业态,提供“观一次红色旧址、听一段红色历史、看一部红色电影、上一堂红色课程、唱一首红军歌曲、写一条红军标语、吃一顿红色食物、来一场红色集训”等“八个一”红培服务,吸引了众多单位党组织和社会群体到此开展红色教育。二是绿色产业打造。红岩村党支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自然风貌,积极植树造林、种草育花,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紧紧融合,相得益彰。三是农游体验打造。红岩村党支部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对烟园围和月屋围两座重点历史围屋进行保护性开发,鼓励农户以租赁等方式流转闲置房屋,开办赣南风味农家乐、特色民宿、茶室、棋牌室等农游休闲体验项目,促进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提升了红岩村党支部为民服务的“底气”和“硬实力”。

  

  三、提升环境,让村庄“美”起来

  乡村要振兴,提升环境是关键。红岩村党支部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争取项目资金近600万元,提升了道路、水沟、门坪、停车场、公厕、建筑外立面等基础设施。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辖区内还建设了金盆山风力发电场、一所公办全寄宿制高级中学——阳明中学。二是持续整治人居环境。划分责任片区,形成“村两委干部+党员+小组长+妇女小组长+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的片区包干责任体系,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危旧土坯房整治工作,拆除、改造危旧土坯房120户;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和“厕所革命”,实现水冲式厕所全覆盖;三是持续推进长效管护。严格落实农户“门前三包”主体责任,完善村内生活垃圾清理清运机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实行优劣对比、公开曝光机制,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常抓、常态、长效。

  

  四、加强治理,让民风“淳”起来

  乡村要振兴,基层治理是保障。红岩村党支部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自治上,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党群服务中心、阳明广场等宣传阵地,以宣讲活动,村民小组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村庄广播等形式,促进村规民约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法治上,实行一村一辅警,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警民联合巡逻,加大治安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在德治上,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推动厚养薄葬。定期开展脱贫户感恩教育活动,在重要时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等文艺文化活动,培育文明新风,厚植文明乡风。(钟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