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 基层党务

市文广新旅局:小切口,大作为,老旧围屋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1-26 信息来源: 市文广新旅局
  2022年,我市创新筹资模式、探索保护利用客家围屋机制项目以“产权人自主、向上争资、财政奖补、社会参与、互利共赢”为总体思路,以破解筹资难题为切入口,以放管结合为主抓手,以修缮保护为着力点,推动客家围屋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经过一年的努力,撬动社会各界资金近3000万,完成围屋修缮31座,实现活化利用11座,让一批现状堪忧的老围屋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传承,焕发出新光彩。

  一、转换思路,用社会力量破解资金难题。通过乡镇牵头参与,发动产权人成立理事会自主捐资,开展“百家企业认领百座围屋”行动,区市领导结对帮扶,本级财政奖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围屋产权人积极性,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破解资金筹措难题。改变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组织文物修缮的模式,形成了村民、社会、乡镇、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共同修缮、共建共享的围屋保护利用新格局,做到了“少花钱、办实事、见成效、破困局”。

  二、解放思想,用新修缮办法解决老问题。着力化解长期以来受限于古建筑维修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设计、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等等藩篱,按“小切口”改革思路,采取低准入、强监管的方式,降低修缮成本、扩大修缮面、保障施工质量。2022年度全市31座围屋通过乡镇和理事会组织本土工匠,按照修缮原则实施维修,完成了修缮工作任务,极大提高了客家围屋的保护面。

  三、活化思维,用“活下来”的围屋再“活起来”。为防止修好的围屋再次陷入“闲置的破坏力”的死循环。坚持引导以“利用”促“保护”,各乡镇特别重视把已修缮好的围屋打造成传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完成修缮的围屋中有11座已实现初步活化利用,为围屋保护利用探索出了新路,让古老围屋不仅“活下来”,也“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