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根基 优手段 抓联动 巩固拓展兜底保障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29
信息来源:
近年来,龙南市民政局统筹推进全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分层分类、制度完备、高效顺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全市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巩固拓展兜底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明显。
一是强队伍筑根基,“网格化”织密救助网。延伸触角壮大队伍。积极争取本级财政预算资金232.6万/年,建立一支覆盖全市16个乡镇、107个村(社区)的民政窗口受理员、民政专干队伍,夯实了基层救助队伍根基,使救助工作“触角”有力地延伸到村、组。网格管理精细服务。将每个村(居)划分为2-3个网格,每个网格落实一名社会救助(救急难)网格员,实现了低保、特困救助等救助业务由网格员零距离“帮办、代办”,困难家庭申请救助“一次不用跑”,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救助格局。巧用资金优化成效。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总量的2%中,安排服务资金购买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充实市社会救助受理中心经办能力,强化县级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力量,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救急难工作中,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构建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了最优、最快的救助成效。
二是拓思路优手段,“三创新”打通“堵痛难”。创立“劳动力系数”核算方法。将20余项指标转化为0至1.5不等的劳动力系数,采用“个人月收入=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系数”的方法,分类核算灵活就业人员个人收入,把低保变成一道计算题,收入水平认定更加科学、精准,打通了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核算难的堵点。创建困难家庭预警模型。科学分析困难家庭致贫因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创建了涵盖28项敏感变量的预警模型函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为社会救助对象动态评估、贫困预警、精准救助提供了方法路径和参考依据,纾解了困难家庭识别认定与预警监测难的痛点。创新公益性劳动载体。定期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和特困人员探视巡访、邻里互助等公益性劳动,纠治“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救助,破解了低保“进易退难”的监管难题。2020年以来,全市有13户25人主动申请退出低保行列。
三是抓联动聚合力,“多元化”提升救助效能。部门联动,综合救助体系更健全。强化部门统筹联动,每季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及时共享数据信息,强化数据比对和监测摸排,建立了多部门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健全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的监测社会救助体系。“公”“私”合作,特困照护水平再提升。积极探索实施失能老人集中护理“公”“私”合作模式,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分散失能特困人员经敬老院接收后,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留院供养或委托民办养老机构供养。委托民办养老机构供养的,由敬老院与民办养老机构签订《委托集中照护协议书》,由民办养老机构负责其日常生活和照料护理,民政局联合敬老院开展定期探访和履职监管,妥善解决了高标准照护需求与敬老院照护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提升了特困人员照护水平。“物资+服务”,帮扶救助更精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引入社工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帮办服务,提升分散特困人员服务质量。开展低保家庭困境儿童“微心愿”活动,整合慈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资源,为低保家庭免费发放婴幼儿配方奶粉2000余罐、残疾人轮椅300余部,切实提供精准帮扶救助服务。(市民政局 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