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教师三个意识 助力“双减”落地见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1-24
信息来源:
“双减“政策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国家层面从教育系统内部发力,出重拳、出实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校园教育重回主阵地,助力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双减”工作,事关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攸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双减”工作来说,无论各地出台多好的政策,学校制定多好的计划,最终都要靠老师的创造性工作才能生效。因此,只有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打出落实“双减”工作的组合拳,激活教师的专业意识,让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脱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一、融入“双减”工作大局,激活教师责任意识
“双减”虽然名为减负,其实远远不是一个学生负担的问题。国家担心的是,大范围过度培训将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教育实质公平,挤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背离。这当然是大事中的大事,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和考量。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深入领会“双减”的重要意义,思想上不够重视,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个和以往一些改革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个体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思想不变原地转,思想改变才能天地宽。“双减”工作要推进,教师责任意识要先行。教师要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着眼教育的未来来看待“双减”工作,真正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真心实意、齐心协力地投入“双减”浪潮,“双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为强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我市各学校组织教师签订了落实“双减”工作的责任状。
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增强教师团队意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双减”不减质,但要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对学校管理和老师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学校由许许多多的团队组成,如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兴趣组、领导组。无论老师身处何种团队,都要有高度的团队意识,在团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一是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有效方式。集体备课由一人或几人试讲,教后组织听评课活动,既可以发挥教学专长,又把握住了授课的关键要求。减负的主阵地是课堂。减负提质必须抽干课堂的水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如何把握课堂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减少重复无效的教学时间,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智慧,集思广益,反复备课,精心准备,才能达到课堂知识点清晰,思维能力训练点突出,学生情感体验丰富的目标。杨村镇中心小学把集体备课作为常态教研。教研组教师、备课组教师每周一晚开展集体备课,由主要备课人展示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组成员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再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围绕高质量教育教学,聚焦作业如何设计、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教研组、骨干教师组带头人及成员对校级骨干教师与后备骨干教师进行研课,采用“一课一研”或“一课多研”模式,集体打磨出优质课例,通过优质课的示范引领,引导全镇同学科教师认真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思考。
二是正确处理骨干领路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关系。现在学校年轻教师多,在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大幅减少,需要学校青蓝结对,以老教师所长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更多地从校本培训着手。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给年轻老师安排青蓝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实验中学、龙师附小、龙南镇中心小学等一批学校除了在校内进行青蓝结对外,市教学研究室还要求全市每个城区校结对帮扶1-2个农村薄弱学校,发挥城区学校师资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如龙南镇第二小学与武当中心小学以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校际交流。
三是开展辐射城乡的同课异构教研。市一级各学科组织一批优秀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团队。他们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理念新,经常组织城区教师跟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教研,送教下乡,开展订单式教研,能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能较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市的16个名师工作室在校际间举行同课异构、送教下乡和专题讲座等活动达30场次,辐射到全市的近十个乡镇,深受学校师生的喜爱。
三、创新课堂课后形式,提升教师创新意识
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让学生习得知识,还要启迪智慧,积淀素养,点化生命,让他们成为有创新思维品质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满堂灌”,备课时简单地复制粘贴,修改用过的课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机械地从事教学工作,容易带来职业的倦怠,课堂也会步入传统教学的怪圈,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了。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得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师,却往往有不一样的效果,这关键还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足了功夫。教师要花心思、动脑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如小学的作文写作课,重点是学会观察。上课铃响了,一个满头大汗、浑身泥泞的学生才匆匆忙忙地赶到教室门口。一位老师简单批评几句,便开始照本宣科,由理论到实践,规规距距,学生兴味索然。另一位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耐心地询问怎么一身的泥巴?学生回答后,他也立即调整了教学内容,运用这一情景进行教学,请学生描述刚刚迟到同学的样子,大家立即叽叽喳喳地说开了,而且每个人说的还不一样,这样导入教学,学生轻松快乐,下笔有料,对写作的畏惧感也消失了。
二是善于点燃创新的火花。课堂是学生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往往可能是创新的火花。老师们大多不喜欢插嘴、多事的孩子,认为这是钻牛角尖,被一棒子打死,不知道扼杀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我们记得一个老师讲蚯蚓的时候,有个学生马上问:“老师,蚯蚓是什么味道?”这显然超出了教学范围,老师摇摇头说:“我不知道。”又期待地问:“你能告诉我吗?”学生说:“好。”最后孩子果然挖到蚯蚓去尝试它的味道,他的好奇探索使他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生物学家。
三是创新课后延时服务的形式。每天2小时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可以说是学生素质培育的黄金时间。各个学校根据“一校一案”的原则,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各种拓展课程,保证课后服务时间,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让每个孩子都绽放最精彩的自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不同的社团活动,如花样跳绳、科创机器人、航模、棋类、唱歌类、球类、阅读类、故事会、游戏类、书法等等。一批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由兴趣引路,积极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并在探索之路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思源实验学校开设的科创机器人兴趣班学生刘荣钦、张梓昊、张立铭获得第十九届江西省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技能提升活动一等奖,温佳瑞、叶丽雯、廖印鑫、李宏宇、钟文钦获得二等奖。龙师附小的书法兴趣班学生刘馨联、钟开、蔡妮芩荣获第二届“端午龙舟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金奖,钟佳祝、邹可、蔡欣芸、钟欣瑜荣获二等奖。
四是创新作业形式。基础作业总量控制,精心选题,努力做到“三不练”:即知识点覆盖面不大的题目不练,不能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题目不练,不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题目不练,严格控制少、慢、差、废的练习。课后作业除了双基练习,还要有灵活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特长发展等。特别是多布置实践性、探究类作业,设计挑战性任务,让作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从而达到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目的。新都学校小学语文课讲授《竹节人》一课时,布置的课后作业为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竹节人。小时的延时服务,千万不能简单地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相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广大教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思想意识认识到位,才能更好地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龙南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游小平 龙南市教育考试中心 黄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