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 基层党务

市交管大队:多措并举全力护航“双减”平安出行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5 信息来源: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龙南市各中小学全面启动“5+2”课后延时服务,放学高峰与下班高峰叠加,导致学校周边以及城区部分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为全力应对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龙南大队主动作为、创新治理,因校施策、因地制宜,破解学校周边道路拥堵难题,守护学生出行平安路。

  一、认真谋划,多方协调,明确思路抓部署。一是专题研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龙南市公安局交管大队长蔡小平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治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专题会议,制定城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预案,对校园拥堵治理以及城区交通保畅等各项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二是主动走访。各属地中队主动上门走访辖区各中小学校,与校方、家长开展“面对面”交流,全面掌握“双减”政策实施的具体课后服务时间、学生数量、放学节点以及配套管理等情况,为制定“一校一策”保畅方案提供前置指引和实战参考。三是多方共商。依托道交专委会平台,多次会同教育、城管、学校、社区等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踏勘、召开会议等方式,就护学岗设置、接送学生车辆停放、交通设施完善、校园周边秩序管理等问题进行共商探讨,逐校制定可行性、针对性治堵保畅措施。

  二、一校一策,量身打造,精准施策破顽疾。一是堵点治理“定制化”。根据城区“十大堵点”治理工作部署,通过大数据研判、实地摸排等方式,对市内17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周边交通环境开展全面体检,按照“一校一策”原则,量身定制个性化交通管理方案,并重点研究改善龙附附小、龙南市第三小学、龙南市实验小学等学校交通出行问题。结合各所学校不同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采取归并人行横道线、优化信号配时、微调相关路口交通管制措施、完善交通引导提示标识等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主接教育部门推行分时段错时放学,实行多门分流,以缓解接送学生车辆的集中停靠需求。二是情指一体“早布警”。依托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利用视频巡检和人工巡检相结合,实时关注、监测校园周边道路交通情况和突发紧急情况,对交通拥堵相对突出的学校及周边道路,采取大队内设部门、属地中队、岗亭等警力增援方式,科学调度警力,根据交通流量实际,动态设置值守点位,及时开展“现场补位”管理,确保关键区域车辆畅行。

  三、多维发力,齐抓共管,共筑平安上学路。一是多方携手护学。依托“护学岗“常态勤务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各中小学护学岗设置,强化校园门口及周边道路秩序管控,针对性调整高峰护学勤务模式,根据天气变化、交通流量变化以及拥堵实际情况,视情推行延时和弹性勤务,最大限度将警力投放到路面一线,确保上放学高峰全程守护“不缺位”。组织发动各校老师、家长、保安、志愿者、网格员等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建立“警校家”多方联动护学模式,推动“警务+综治”双网有机融合,共同守护学生出行平安路。二是严整交通乱象。在落实常态护学举措的基础上,结合电动二、三轮违法整治、交通事故预防“安全守护”等专项行动,以交通复杂、人车流集中以及群众反响强烈的校园周边交通秩序“乱点”“堵点”为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大对接送学生车辆“双排”停放、超员超载、无牌无证、非法改装以及接送学生电动自行车一车载多人、不戴安全头盔、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9月份以来,主动联合城管、派出所开展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10余次,全面整治“黑校车”非法接送、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交通“顽疾”。全市累计查处各类车辆违停1000余起,查扣二轮车50余辆、三轮摩托车20余辆。三是完善交安设施。由各中队牵头,联合交通、学校、校车单位、村委社区等开展校园周边以及接送车辆行驶路线交通安全隐患排查,精细交通设施设置,针对性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等设施,对老旧、破损的予以及时更新。期间,校园周边道路新增交通标志标牌4块,施划交通标线3处。

  四、宣传先行,源头预防,倾心护苗助成长。一是安全从“头”做起。依托“交通安全第一课”,大队联合各中小学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同时,大队结合“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联合爱心企业等深入校园开展“爱心头盔”发放活动,为学生送上一份安全“大礼”,累计发放安全头盔100余顶,有效提高学生、家长安全头盔的佩戴率,保障学生出行安全。三是强化宣传诱导。龙南大队深入各中小学、幼儿园,以“知危险、会避险”“重细节平安行”“一盔一带”等为主题,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知识讲座、交通安全主题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典型事故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家长文明交通意识。借助龙南交警“两微一抖”、市融媒体、“校信通”等媒体渠道,实时发布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情况、临时交通管制、出行注意事项等信息,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出行安全,呼吁接送学生家长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尽量绕开学校拥堵路段通行,提倡绿色、错峰出行,减少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廖文珍)